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2007年至2008年間的研究(現在單位名稱改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灣十八歲以上的民眾,有超過九成的人有牙周病的問題。但因為牙周病的症狀大多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所以很容易被疏忽。
牙周病治療前需要經過完整的牙周檢查與全口X光的檢查、咬合檢查等等,經過詳細的檢查及分析病因後,再擬定適當的治療計畫。
完整的牙周檢查
接著醫師會先檢查口內牙齦的顏色及形狀,看看有沒有明顯的紅腫及發炎。並配合使用「牙周探針」,去探測牙周囊袋的深度。
「牙周探針」是一種牙周檢查的探測器,頂端是圓鈍的,可用來確認牙周囊袋底部的區域;不像打針時尖銳的針頭,所以不要擔心牙醫師是要拿探針刺你。牙周探針上有刻度,可以用來了解牙周破壞的深度。
當使用牙周探針檢查牙周囊袋深度後,如果牙齦出血,很可能就代表牙齦有發炎的狀況;反之,當牙周囊袋深度檢查後,牙齦沒有出血,這樣的結果大多代表著牙齦是健康的。
牙醫師在做全口牙周的檢查過程中,會請助理記載牙周囊袋的深度及牙齦出血的情形,目的就在了解每一顆牙齒牙周破壞的程度及發炎的情形。
全口X光攝影
全口X光片的拍攝,依治療的需求,可能會需要14至18張X光片的拍攝。
牙周基本治療包含:建立病人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移除牙結石及進行牙根面整平術、去除牙齒其它問題、去除其它可能影響牙周發炎的因素
教導病人正確的牙齒清潔方式。牙周病是由牙齒周邊的細菌造成,正確清潔習慣及方式才可以有效清除牙齒周邊累積的細菌,預防牙周發炎的產生。
當牙醫師治療牙周病後,儘管牙周發炎的狀況改善了,但不正確的清潔習慣及方式會導致細菌累績。長時間的細菌累積、刺激後,又會再造成牙周病的復發,所以牙齒清潔正確是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這個過程中,牙醫師需要將牙齦上及牙齦下圍繞在牙齒周邊的牙結石及細菌移除,將粗糙的牙根表面變得平滑,像大掃除一般,幫牙齒周邊盡可能做徹底的清潔,將多年的髒東西移除。
治療的過程會先藉由超音波洗牙,清除大部分牙齦上及牙齦下牙根表面的牙結石,洗牙過程是由高速震動的洗牙機頭與牙面輕輕接觸,藉由震動的洗牙機頭將牙結石、細菌移除,過程中會有大量水沖洗以降低洗牙機頭震動時所產生的熱。
之後,牙醫師會再使用特殊的牙周刮刀,移除牙根表面剩餘的牙結石、並進行牙根整平術,除去牙根表面粗糙的結構及部分被細菌汙染的齒質。
在進行牙齦下結石的移除及牙根面整平術時,因為器械會接觸到牙齦,所以會有一些不舒服。在牙周破壞嚴重的區域或是比較敏感的患者,可以合併使用局部麻藥,在麻藥作用下,治療的過程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疼痛。
重新讓牙齒有個乾淨的環境,周圍的組織就會逐漸恢復健康。
檢查牙齒有沒有蛀牙、不合的假牙、不合的填補物、牙根尖發炎、咬合干擾等。
蛀牙、不合的假牙、不合的填補物都會造成食物、細菌容易累積而造成發炎,所以建議要進行處理。
咬合的干擾會造成有牙周發炎破壞的地方加速破壞,需要進行咬合調整。
牙神經的壞死、發炎,牙根尖組織的發炎,都會造成患者不舒服,不經過適當的治療也可能造成這些破壞的蔓延。當檢查發現有上述症狀後,會建議患者會診根管治療科醫師進行治療。
建議戒菸,抽菸是一個明確會加劇牙周破壞的因素,也會讓牙周治療的成效比較不好、恢復不佳。
鈣離子阻斷劑類別的高血壓藥物,有部分比例的患者在使用後可能造成牙齦腫脹,讓牙周清潔及維護變得比較不容易,當檢查出有因為這類藥物造成的影響後,會再會診原本開立此藥物的醫師,討論能否換藥。
牙周病基本治療後,會需要4到8周的組織恢復期,再重新進行牙周檢查,確認牙周健康的恢復狀況,大部分的患者在第一階段牙周基本治療後就可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如果還在發炎的區域,就需要評估是否要進入牙周手術治療。
在第一階段治療後,狀況依然不穩定的病人,則需進一步接受第二階段的牙周手術治療。但若第一階段治療後就恢復健康的病人,則直接進入第三階段的牙周維護治療。
因為牙周囊袋過深、牙齒特殊的解剖構造,都有可能讓牙齒周邊的清潔、牙結石的移除產生困難。
牙周病治療中降低牙周囊袋深度的手術有:
牙周破壞所造成有問題的齒槽骨型態,會導致過深的牙周囊袋,牙周致病菌容易累積,反覆造成更嚴重的牙周破壞。
牙周再生手術或是骨修整手術目的都是要改善不當的骨頭型態,讓牙齒可以保持長期的穩定及健康。
牙周手術是門診手術,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進行。過程中,因為有麻醉藥劑的作用下,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疼痛。
牙周手術後,24小時內多冰敷,可以減少手術區域的腫脹及不舒服。手術後,手術區域有一些腫脹的不舒服,但不會影響作息。只要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大約三至五天之後就可以改善。
通常每三至六個月的時間,牙醫師會安排牙周回診維護。定期的保養跟清潔,可以維持牙周長期的健康。
回診的間隔時間,會依據牙周破壞的程度決定。臨床上有些病人覺得治療後狀況改善很多,已經穩定了,就不再回診,導致過了幾年又復發,有新的牙周破壞,就又需要再重新開始一輪的牙周病治療。
每次牙周回診維護的過程,牙醫師會再檢查牙齒的清潔情形、強調清潔不佳的區域、提醒清潔的方式。如果有再發炎的區域,可以適時的再進行局部治療。
如果牙周的狀況都很穩定,通常定期的維護治療都很簡單,只要確認牙齒及牙周的健康、牙齒清潔狀況、再進行全口超音波洗牙就完成了。
牙周病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牙周基本治療
牙周基本治療包含:建立病人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移除牙結石及進行牙根面整平術、去除牙齒其它問題、去除其它可能影響牙周發炎的因素
建立病人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
當牙醫師治療牙周病後,儘管牙周發炎的狀況改善了,但不正確的清潔習慣及方式會導致細菌累績。長時間的細菌累積、刺激後,又會再造成牙周病的復發,所以牙齒清潔正確是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環節。
移除牙結石及進行牙根整平術
治療的過程會先藉由超音波洗牙,清除大部分牙齦上及牙齦下牙根表面的牙結石,洗牙過程是由高速震動的洗牙機頭與牙面輕輕接觸,藉由震動的洗牙機頭將牙結石、細菌移除,過程中會有大量水沖洗以降低洗牙機頭震動時所產生的熱。
之後,牙醫師會再使用特殊的牙周刮刀,移除牙根表面剩餘的牙結石、並進行牙根整平術,除去牙根表面粗糙的結構及部分被細菌汙染的齒質。
在進行牙齦下結石的移除及牙根面整平術時,因為器械會接觸到牙齦,所以會有一些不舒服。在牙周破壞嚴重的區域或是比較敏感的患者,可以合併使用局部麻藥,在麻藥作用下,治療的過程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疼痛。
重新讓牙齒有個乾淨的環境,周圍的組織就會逐漸恢復健康。
去除牙齒其它問題
蛀牙、不合的假牙、不合的填補物都會造成食物、細菌容易累積而造成發炎,所以建議要進行處理。
咬合的干擾會造成有牙周發炎破壞的地方加速破壞,需要進行咬合調整。
牙神經的壞死、發炎,牙根尖組織的發炎,都會造成患者不舒服,不經過適當的治療也可能造成這些破壞的蔓延。當檢查發現有上述症狀後,會建議患者會診根管治療科醫師進行治療。
去除其它可能影響牙周發炎的因素
鈣離子阻斷劑類別的高血壓藥物,有部分比例的患者在使用後可能造成牙齦腫脹,讓牙周清潔及維護變得比較不容易,當檢查出有因為這類藥物造成的影響後,會再會診原本開立此藥物的醫師,討論能否換藥。
牙周治療後再評估
第二階段:牙周手術治療
在第一階段治療後,狀況依然不穩定的病人,則需進一步接受第二階段的牙周手術治療。但若第一階段治療後就恢復健康的病人,則直接進入第三階段的牙周維護治療。
因為牙周囊袋過深、牙齒特殊的解剖構造,都有可能讓牙齒周邊的清潔、牙結石的移除產生困難。
牙周病治療中降低牙周囊袋深度的手術有:
- 牙周翻瓣手術:可以增加清潔的視野,更徹底的移除牙結石、清潔牙根表面。
- 牙周再生手術:牙齒周邊因為破壞所喪失的骨頭,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進行重建,放置牙周再生材料,重建喪失的骨頭。
- 骨修整手術:將牙齒周邊有問題的齒槽骨型態做修整,降低牙周囊袋深度,恢復牙周健康。
- 牙齦切除手術:切除因為發炎或藥物所導致的牙齦腫脹,降低牙周囊袋深度,恢復牙周健康。
牙周再生手術或是骨修整手術目的都是要改善不當的骨頭型態,讓牙齒可以保持長期的穩定及健康。
牙周手術是門診手術,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進行。過程中,因為有麻醉藥劑的作用下,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疼痛。
牙周手術後,24小時內多冰敷,可以減少手術區域的腫脹及不舒服。手術後,手術區域有一些腫脹的不舒服,但不會影響作息。只要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大約三至五天之後就可以改善。
第三階段:牙周維護治療
回診的間隔時間,會依據牙周破壞的程度決定。臨床上有些病人覺得治療後狀況改善很多,已經穩定了,就不再回診,導致過了幾年又復發,有新的牙周破壞,就又需要再重新開始一輪的牙周病治療。
每次牙周回診維護的過程,牙醫師會再檢查牙齒的清潔情形、強調清潔不佳的區域、提醒清潔的方式。如果有再發炎的區域,可以適時的再進行局部治療。
如果牙周的狀況都很穩定,通常定期的維護治療都很簡單,只要確認牙齒及牙周的健康、牙齒清潔狀況、再進行全口超音波洗牙就完成了。
參考資料:
- 賴弘明、秋月暇、陳怡君、張欣如。臺灣地區18歲以上人口牙周狀況及保健行為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DOH97-HP-1304,臺北,2008
-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 Dentistry, Sixth Edition. Edited by Niklaus P. Lang and Jan Lindhe.
- Lang, N.P., Adler, R., Joss, A. & Nyman, S. (1990). Absence of bleeding on probing. An indicator of periodontal stabil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17, 7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