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目錄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拔牙後該什麼時候進行植牙呢?





胡醫師,拔牙後什麼時候要植牙呢?
如果拔牙後隔很久才植牙,對於結果會不會有影響呢?

臨床上,病人常會想要知道拔牙後什麼時候要植牙,通常可以將植牙分成四個時間區塊[1]
  • Type1第一類:拔牙後立即植牙
  • Type2第二類:拔牙後四到八周進行植牙 
  • Type3第三類:拔牙後三到四個月進行植牙 
  • Type4第四類:拔牙後六個月以上再進行植牙 


Type1第一類時間點:拔牙後立即植牙


拔牙後立即植牙,也就是常聽到的「即拔即種」,可以縮短療程時間,讓病人早一點有假牙使用。在臨床適合的條件下,也可以植牙後馬上在植體上做臨時假牙,避免缺牙造成美觀以及社交溝通上的困擾。

拔牙後立即植牙是技術難度較高的處理,因為拔牙後會齒槽骨會呈現一個牙根型態的窩洞,由於這個窩洞沒有骨頭提供植體穩固在齒槽骨中,所以困難度較高,需要較有經驗的醫師來處理。

拔牙後立即植牙需要經過詳細的評估,確認植體可以利用拔牙窩周圍以及底部的齒槽骨得到足夠的穩定性,才能進行。如果植體與周圍齒槽骨附著面積不足,就像是將釘子打入非常薄的木板,受到較大的力量就可能移動、失敗。

拔牙後立即植牙也可以減少一次手術的疼痛,在同一次麻醉下,同次療程完成拔牙以及植牙手術的處理。










Type2第二類時間點:拔牙後四到八周植牙


有些牙齒在拔除前,周圍已經有明顯感染、化膿的情況。如果拔牙當次就要進行植牙手術,相對植體感染的風險較高,手術操作難度更是大大增加。

拔除有問題的牙齒後服用幾天抗生素,通常感染就會痊癒,可以避免拔牙後立即植牙可能造成的感染問題、減少手術風險。

當拔牙後經過四到八周,拔牙窩洞處已經癒合,軟組織已經長好。在這個階段植牙,因為有較多的軟組織可以操作,有利於植體周圍的補骨。就像包餃子,越大的餃子皮(軟組織),就可以包住越多的餡料(骨粉及再生膜),達到好的成果。

這個階段拔牙窩雖然軟組織長好,但是骨頭仍然沒有完整生成,所以拔牙窩洞處仍沒有長好的骨頭能提供植牙的穩定,還是需要原本拔牙窩洞旁邊及底部有足夠的骨頭才能讓植牙穩定及成功,也是一個相對較難的植牙時機。

如果在拔牙時,周圍骨頭已經嚴重破壞,植體置入得不到適度的穩定性,就不適合在第二類時間點植牙








Type3第三類時間點:拔牙後三到四個月植牙


這個階段拔牙窩洞的骨頭大致長好,所以有更多的骨頭可以提供植體置入的穩定性,操作難度相對較低,也是大部分大臼齒或雙根小臼齒植牙會採用的方式。

有些小臼齒有兩個牙根,而大臼齒通常是兩個牙根或三個牙根,拔牙後因為拔牙窩洞較大,如果要在拔牙後馬上讓植體置入得到好的穩定性,困難度較高,需較有經驗的醫師處理。而當拔牙後三到四個月,等骨頭長好再植牙,會單純很多。

當拔牙後,拔牙窩洞會開始癒合,新生的骨頭會填滿拔牙處的骨頭缺損,但同時拔牙處的牙床外圍骨頭會開始吸收,造成癒合後牙床骨頭外型縮小。如果拔牙處像一個中空的大碗,癒合後就像裝滿東西的中碗,骨頭長滿但外形縮小。

在前牙美觀區域,如果拔牙後等三到四個月再植牙,可能就會因為拔牙窩癒合過程中牙齦及牙床骨頭外形的萎縮,造成重建後的牙齒太長不好看的問題,而影響最後重建完的美觀。









Type4第四類時間點:拔牙後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再植牙


臨床上比較少醫師在拔牙後採用這個時間點再進行植牙,因為會造成病人更長時間的缺牙困擾。

會考慮等超過六個月再植牙的通常會是因為以下原因
  1. 病人太忙沒時間
  2. 病人還在生長發育,植體會影響齒槽骨的生長發育,所以需要醫師評估已經停止生長後再植牙比較適合,通常希望病人年齡大於二十歲後再植牙。 
  3. 拔牙處有非常大的骨頭缺損,會影響植牙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先進行補骨後,至少等六個月以上癒合時間再進行植牙。 




















在這四個不同類別的時間點植牙,植牙成功率會不會有影響?


拔牙後馬上植牙會比較容易感染或失敗嗎?根據文獻,「拔牙後立即植牙」與「在已經癒合好的牙床植牙」,這兩種時間點植牙的成功率*是相似的[1, 2]。只要在合適的條件下,拔牙後立即植牙可以有非常高的成功率*[3]。

文獻中,在這四個不同時間點植牙,植牙的成功率*是相似的[1]。只要好好評估及治療,都可以有很高的植牙成功率。但要注意拔牙後隔太久再植牙會多遇到一些問題。


拔牙後隔很久才植牙會有什麼影響呢?


「胡醫師,我一直都很忙,拔牙後可能要過好幾個月才能植牙」
「胡醫師,我在國外讀書,拔牙後要一兩年才能回來植牙,會有影響嗎?」
「胡醫師,我預算有限,目前經費不足,拔牙後,需要等有預算才能植牙,結果會有差別嗎?」

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在拔牙後需要隔很久的時間才能接受植牙,不論原因如何,如果預計要隔很久才能接受植牙,在治療的考量上可能需要評估拔牙對於牙床骨頭的影響,決定拔牙時間跟治療方式。

文獻上,在小臼齒及大臼齒拔牙區域,拔牙後三個月,牙床骨頭的寬度會喪失30%,經過一年後,牙床骨頭的寬度會喪失一半[4]。當拔牙後隔越久再植牙,骨頭地基會萎縮越多,會增加植牙的複雜程度。

當牙床骨頭地基越少,植牙時就需要合併進行更大量的補骨,也可能無法放入理想尺寸的植體或無法植牙,這時就需要先進行補骨手術後,經過至少六個月等待時間,才能進行植牙,甚至還要多經歷軟組織的手術改善植牙周圍環境。

在臨床研究中可以發現,拔牙後,拔牙窩旁剩餘較薄的頰側骨板(小於1公厘),骨頭會明顯在垂直及水平方面有更大量的吸收[5]。偏偏前牙區域(門牙及犬齒)大部分都是薄的頰側骨板[6, 7],拔牙後會有較多的骨頭吸收喪失。

因為前牙更容易喪失頰側骨頭高度及寬度,所以前牙區域特別要注重拔牙後植牙的時機,當拔牙後隔太久才植牙,往往因為牙床萎縮,造成後續假牙太長比較不美觀的問題,或是因為要重建萎縮的牙床,而需要多做些複雜的手術。

隨著缺牙的時間越久,缺牙區旁邊的牙齒會有位移的趨勢,大多的狀況是缺牙區後面的牙齒會往前傾倒,或是缺牙區對咬牙齒會往缺牙區位移,造成牙齒變長,不論那邊牙齒位置改變,都會增加缺牙區未來植牙重建的複雜度。

當缺牙太久,缺牙區臨牙或對咬牙位移量大時,就有可能需要矯正位移的牙齒,或是修磨位移的牙齒來做後續重建。矯正需要很長的時間及額外費用,而修磨牙齒則會犧牲齒質,甚至有可能要製作假牙保護被修磨的牙齒。

因此,如果要以植牙作為重建的治療計畫,但需要隔很久後才能接受植牙手術的病患需要評估幾個治療選項:

  1. 是否有可能把感染發炎的問題先處理後,等適當的時間點再拔牙,保留牙齒或是牙根,避免拔牙後牙床會開始吸收的問題。
      
  2. 拔牙後,在拔牙窩進行補骨,保留牙床的寬度及高度,以利於未來植牙有足夠的地基。
     
  3. 拔牙後的缺牙區,先做上活動假牙,維持缺牙區域的空間。避免長時間缺牙後,缺牙區旁的牙齒或是缺牙區的對咬牙位移,造成後續重建的困難。 




結論


如果缺牙區希望以植牙作為重建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拔牙前跟醫師做充分的討論,聽取醫師的建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及時間。

不同的時間點都有優點及缺點,應該要有詳細的評估,再進行治療。但大部的的植牙時機,都會以拔牙後四個月內進行,當拔牙到植牙間隔的時間越久,牙床骨頭及軟組織的條件會變差,就可能增加手術複雜度及次數。


備註


*文中「成功率」,在文獻中指的是survival rate,為了便於讓一般民眾了解意思所以這樣敘述。 

* survival rate:指的是植體仍然持續在口內沒有失敗的機率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文章有幫助,請幫忙按讚,謝謝


參考文獻


1. Hammerle, C.H., S.T. Chen, and T.G. Wilson, Jr., Consensus statements and recommended clinical procedures regarding the placement of implants in extraction sockets.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04. 19 Suppl: p. 26-8.

2. Chen, S.T., T.G. Wilson, Jr., and C.H. Hammerle, Immediate or early placement of implants following tooth extraction: review of biologic basis, clinical procedures, and outcomes.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04. 19 Suppl: p. 12-25.

3. P Lang, N.,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survival and success rates of implants placed into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after at least 1 year. Vol. 23 Suppl 5. 2012. 39-66.

4. Schropp, L., et al., Bone healing and soft tissue contour changes following single-tooth extraction: a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12-month prospective study.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03. 23(4): p. 313-23.

5. Tomasi, C., et al., Bone dimensional variations at implants placed in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a multilevel multivariate analysis.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10. 21(1): p. 30-6.

6. Braut, V., et al., Thickness of the anterior maxillary facial bone wall-a retrospective radiographic study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11. 31(2): p. 125-31.

7. Januario, A.L., et al., Dimension of the facial bone wall in the anterior maxilla: a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11. 22(10): p. 1168-1171.


延伸閱讀


植牙前,停、看、聽,避免植牙失敗或風險

植牙能夠用多久?


以下是我的臉書連結,如果喜歡我的衛教文章,歡迎幫我的臉書按讚